Releases Logo
Mar 27, 2025

我常常不自覺得陷入一種內耗的過程。

其實,我個人非常明白這一點,但不知道是因為享受,還是因為真的已經習慣,所以在內耗的過程中,總是覺得有價值的,總會思考,應該沒有什麼不好吧!

但實際上,是真的會帶來極大的影響,不僅是身體層面,而是在時間這個尺度上面,明明一天就過去了,為什麼我卻感覺自己一事無成。

開始會不自主地陷入低潮,因為,明明希望做了很多事情,實際上只是「想」了很多。

想,是沒有實際作為的一個動作,只是產生了很多「我以為」,這種幻覺般的存在,感覺有在做決定,其實多數時候只是又原地踏步,假裝自己已經走了幾公里。

Mar 25, 2025

Kin 1 磁性的紅龍,重新歸零,讓我們回到大地之母的關懷,擁抱屬於自己的本能與根性,為未來的開展留下更多的可能,展現承擔未知的勇氣。

中斷了一天的日記,是因為自己心情好像真的很不好!

因為我好像為自己一個長久的問題,找到了解答。

問題是:「什麼是快樂?」

近一步延伸出來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我不太感覺得到快樂?」

我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因為原生家庭很大的因素,就是我們這一代(七年級生)的父母,在帶領跟教育我們的時候,很少是以「快樂與否」為健康長大的標準。

多數時間,我們成長標準是容易感覺跟量化的指標。

最通俗的應該是「數字化的指標」,例如考試考幾分、家庭的資金流/存量、工作職位等等,這種立見高下的判斷機制。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高分好像成為了必然的「好」,卻也在世界上行之有年。

再往下看,就是「安穩」這個指標,例如吃飽、喝足、穿暖以及乖巧。下意識的認為有達到這些條件,就是一種圓滿,自然會健康的成長下去。

長大,似乎在我們父母的那個世代,是最重要的事情,對於小孩唯一的期許。

在我印象所及的人生之中,從來沒有從父母的口中,聽過「你今天快樂嗎?」這道問句。其他類似的情感形容詞,最高級別應該就是「玩得開心嗎?」之類的,但並不會在日常發生,而需要掛在有去玩的前提之下。

似乎,開心、快樂在冥冥之中,需要被一件特別的事情驅動,發生了什麼,才能夠有快樂與開心的感覺。

我知道,我不自覺的被這樣的公式設定了!

所以不能夠自發性的快樂,應該要發生什麼事情才能快樂。這樣的公式,讓我對於快樂這個感覺,通常是跟事件連結,但不代表當下的情緒真的屬於「喜悅」的情況。

默默地,誤會自己做些什麼事情會覺得快樂。但卻也嚐到了邊際效應遞減的情況,第一次或許可以有很強的情緒反應,但越來會越少。

可以舉例的應該就是旅行吧!

第一次去旅行,開心、快樂、喜悅、滿足。第二次,還可以。然後一次次的,邊際效應遞減。

內心不自主的感覺,旅行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為什麼我卻沒有「內心喜悅」的感覺!

原來是因為,我以為旅行是快樂的,但其實,不然,快樂從來都不應該「只」跟事情連結,應該是更屬於我們自己內心自然波動。

想到這裡,我真的只能用「細思極恐」來形容。

Mar 23, 2025

因為想要開始極簡化的生活,所以重新設計的自己數位系統,簡單留下需要的,專心使用看看。

另外一個也是在都有 LTD 方案,且已經都購買的情況之下,發現最精省的方式。

最重要的從來都不是軟體有多強大,而是我們能怎麼組合成自己要的內容。

Apple Notes 在這輪淘汰的原因有三:

  1. 排版,我實在無法接受中文排這麼醜。
  2. 支援度,複製貼上後很容易跑版。
  3. 不夠便捷,需要使用很多手勢或者滑鼠操作。

本週,完成斷捨離,從數位以及實物層面,都在週五前完成,然後每天記錄一點點。

Digital Garder v10 at 2025/3/24
Digital Garder v10 at 2025/3/24
Feb 19, 2025

因緣際會,有機會從 Senior Management 的分享中,學習到許多。工作法則的四大要點:

  1. Preparing。 
  2. Came in on time。
  3. Finish your job。
  4. Answer the email。

原來,做好工作沒有特別其他的方法,只是簡單的每一天都把自己的事情往下做,就是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而一份工作想要做的持久,必然會需要有一點分配:

  1. 95% BAU。
  2. 5% unexpected。

樂於接受未知的事情,因為這是一份工作上的必然。我自己最深刻的體會,也曾經跟人分享過,BAU 是支持你每個月拿到月薪的是重要關鍵,而 unexpected 則是讓你往下一個階段,不論是薪水或者陞官的重點。

而在工作方法上,則有些很實際的建議:

  1. To do list。
  2. Dividing in categories。
  3. Deal with the difficult things first。

老生常談,但是要做到卻真的很難。我自己實驗筆記術很長一段時間,但真的要落實到生活中天天使用,有系統的使用,想來必須繼續邊走邊學。

最後,如果要問工作上對自己最大的啟發,大概是以下三點:

  1. Keep learning & understanding the others (by asking questions)。
  2. Well organize yourself。
  3. 10% park for what you’re passionate about。

紀念如沐春風,醍醐灌頂的一天。

Feb 17, 2025

最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寫作」到底是什麼?又為什麼要寫作。或者應該說,究竟文字可以產生何種魔力,來幫助自己穿梭現在、過去與未來。

好像始終相信文字跨越時間的能力,也相信其可以帶人們到更遠的地方,只是近幾年來,始終找不到那種堅定出發的動力。

多少是因為數位時代的影響吧!

注意力變得比較短暫,生活的破碎化,也減少了需要深層思考的時機,近一步的寫作呼應到生活的片刻,也相對應的弱化了許多。

雖然看了許多文章,從筆記、寫作的角度,切入不同對人生的影響,但真的記下來的也是沒有幾篇,不過好像心中總有一個概念。

剛好看到胡涂說〈為什麼寫作?〉這一篇文章,裡面提出了寫作跟人生幾個重要的碰撞點,又喚起了內心那種記住的情緒。

1. 對現實世界建模。寫作作為對認識世界的建模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世界的界限在哪裡,並充分運用邏輯來描述已知世界。這對於每個人都是有意義的,因為每個人的世界都是獨特的世界。

2. 訓練自己的思考。寫作本身是件困難的事情,因為要寫好的話需要清晰的思考,正如文中引述計算機科學家萊斯利·蘭波特所言:「如果不通過寫作思考,那只是以為自己在思考。」

3. 記錄自己曾經的思想。沒有文字記錄的事情,哪怕有照片和影像的記錄,卻只能記錄自己曾經的外貌和表象。文字的記錄,讓我可以在時光隧道中穿行,正如博爾赫斯所說:「我寫作,不是為了名聲,也不是為了特定的讀者,我寫作是為了光陰流逝使我心安。」

Feb 14, 2025

停了一下子的日誌,是因為我在思考寫日誌的意義。

想想日誌好將都是很屬於自己的,最大的觀眾也是自己,雖然寫了之後會公開,但實際上到底有多少觀眾,其實很難評斷。

這幾天看了很多不同的文章,不是書籍,就是一篇篇網路長文的精華,提供了自己很多新的思考方向,可能也不能說是新的思考方向,更多時間應該說,把自己內心許久的疑惑,慢慢地解答完畢。

我是喜歡這種閱讀的方法與行為的,這樣的閱讀方式,能夠馬上使用在現實生活之中,去回答那個存在心中已久的問號,一個個問號被解決,真心感覺舒坦。

Feb 06, 2025

昨天困頓在使用 Apple Notes 中文排版的不適感之中,總覺得我是不是需要克服一下。

後來忽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我閱讀的許多日記,基本上都是以文字為主,如果有用到連結都是附上原始連結。

顯示文字的力量真的很大,也讓我一直思考如何將大部分的事情用文字呈現,把事情講清楚。

Feb 05, 2025

今年以來大致將整個筆記系統在幾個 Apps 之間游移,Agenda、Apple Notes 跟 MWeb Pro。

以長文章編輯來說,MWeb Pro 完全勝出,這一點無庸置疑,使用 Markdown 又能夠有其他的外掛,所以現在已經使用來編輯長文章。

不過在快速文章的部分,以持有 Apple 全家桶的我來說,有一個好用的工具就是 Apple Notes,他的速度以及反應,在 Apple 跟自己系統整合的優化下,真的勘稱第一。

其中最重要的是,體驗上的絲滑感。使用起來,真的是一種無重力狀態,就好像悠遊在其中,飄飄然。

講的有點玄,但真的感覺很好。

不過 Apple Notes 在中文排版有個讓我始終無法克服的地方,就是行距的部分超級緊密,可能是因為他的概念建構在筆記本之上,行距就沒特別要求。

但這一點在我的眼睛上真的是太不行了。畢竟排版的美感真的很重要,當然可以自己多空一行,排版就會看起來更美觀。

但卻引發了另外一個問題,我發布 Journal 的編輯器,遇到 Apple Notes 貼上的時候,那個多換一行,就會如實呈現,要自己手動一行行去刪掉。

這樣的感覺一點都不絲滑。

老實說,在中文體驗真的很差、很差、很差。

如果要增加多一個斷行,就要使用以文字貼上的方式。這樣會把格式跟超連結都去除。

冷靜思考看看該如何是好。

Feb 01, 2025

一場聊天,可以得到好多提點。

老實說,我一直覺得很多事情的發生,雖然在當下的我們,會覺得很難受。但實際上,經過一段時間回來看,總會不自覺得深深相信,每個經歷的學習都會成為養分。

以管窺天,井底之蛙,會侷限了我們的眼界。

到底是培養專才,還是只是因為專業化分工之下,習慣的一種機會。

職場是一個很好的試煉,畢竟在離開校園之後,職場是一個有很多不同人、事、物交疊的地方。

而且,他是一個有種「不得不」的強制力。

  1. 不得不與人交流。
  2. 不得不前進。
  3. 不得不學習觀察。

職場真的很有趣。

Jan 31, 2025

今天趁在做有氧走步的時候,看了許多關於 Apple Notes 的影片,加上自己前陣子的使用心得,在快速、簡便的基礎之上,Apple Notes 的確是最優選,所以將它放回來。

因應 Apple Notes 加入,Craft 在我的流程之中,原本的 Content Center 功能,就會被 Apple Notes 跟 MWeb Pro 取代。

Apple Notes 主要承擔快速筆記跟內容草稿的部分,而要發布的內容,將會統一先由 MWeb Pro 進行編輯後,依照不同平台的特性,轉貼在不同的平台之中。

  1. Blog(https://eyewithouts.com):Hyvor Blogs。
  2. Journal(https://eyewithouts.com/journal):Releases。

其他還有相關內容規劃都還沒有出來,而原先的 Wiki 內容預計將會使用 eniston,但尚在等待一個中文支援的修正,同時也讓我有機會重新思考 Wiki 如何布建。

My Digital Garden v8.0, as of 2025/1/31, design by SimpleMind Pro
My Digital Garden v8.0, as of 2025/1/31, design by SimpleMind Pro

Craft 昨天我經過幾個嘗試,回到我實際的說明,的確不適合當作 Content 編輯器,因為他無法複製貼上圖片。

我嘗試打昨天的日記(Journal)並貼上在 Releases 後,發現圖片並不會跟著一起貼上去。這一點也是引發目前先移除在這個流程的原因,我的繳費週期為每月 1 日,預計若二月份持續維持低度使用,將停止付費。


在這樣的工作流之下,我給了自己一個任務,把 Apple Notes 裡面的內容清整一下。就把放置未讀的清單整理完成,有幸看到一篇跟昨天思考點很像的文章〈困境與抉擇〉,卻又延伸了更長到人生的成就之上。

Jan 30, 2025

今天看到了幾段很棒的影片,讓我從混沌的思考過程中,有種被雷打到後醒過來的感覺。

如何在做困難決定時不糾結? ► 聽聽哈佛教授怎麼說 - Dr Ellen Langer 埃倫·蘭格(中英字幕)

因為這幾天都設定些斷捨離的目標,其中包含了做很多不同的決定,不知不覺掉進一種窠臼:

  1. 以為能做出最好的決定。
  2. 期待每個決定有最好的發展。

影片中提到了一件事情,一個人只能過一種人生,所以當你做完決定後,是沒有辦法用未被選擇的方案,重新體驗一次人生。

而我們,在現況的不好時,會不經意想說:「如果當時候選擇那個方案就好了。」

真相是:這個思考點,毫無意義。因為我們無法驗證,沒有辦法去確定我們會過得更好,也不知道是否會過得更壞。

所以,回到當下。

聽起來非常老調重彈,但卻才是最真實的情況。

之所以說,我忽然醒過來的原因是,我這個月以來,一直在思考建構自己的數位花園。

My Digital Garden v7, as of 2025/1/30, design by SimpleMind Pro
My Digital Garden v7, as of 2025/1/30, design by SimpleMind Pro

都已經改到第七版本了,漸漸想法愈來愈完整。

同時也因為看到一篇文章〈Simple Things Should Be Simple〉提供了我對金錢的想法,不是因為相對價格的便宜,而應該是重新評估「真實的需要」。

到這邊,我慢慢地重新思考,並體認到 Craft 既有的功能,我可能不會是用來做任務管理,但是當作內容編輯的 Hub,是一個相對理想的。

中間測試過複製 Craft 的內容,貼上在 MWeb Pro 之上,整體轉換到 Markdown 的體驗,滿意度大概有八成。

同時,我也重新思考「內容發佈」這件事情。

屏除了一個平台囊括大部分事情的想法,把已經購買平台重新定位,回到「發佈」這件事情之上,把文章發出去,比每一天思考要在哪邊發送,卻沒有發出任何東西好。

Jan 29, 2025

☀️

整理清單的時候看到收藏或這一段影片,台大中文系歐麗娟教授說的一段話,節錄如下:

我覺得這是任何的知識份子。
之所以叫做知識份子的原因。
不要以為當了大學生就叫做知識份子,
請不要侮辱這四個字,沒有。
你關心過這個世界嗎?
你為了這個世界的更美更善,
你付出過怎樣的努力?
不去想這個問題,
根本不配做一個知識份子。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