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eases Logo
Sep 22, 2025

經過幾次的實驗,我發現子彈筆記之於我,不適合使用數位工具的形式。

晚上一樣不小心在 10 點打了瞌睡,起床後,耐不住小小的飢餓,吃了一個麵包,想必隔天身體會提供一些訊息。

因為不想要吃完馬上倒頭就睡,所以開始整理了一點筆記。

在數位筆記工具,最明顯的是我還是打開了 Agenda 來思考,一方面是 Apple Notes 看起來有很多 cache 沒有說出來,讓我有點擔心。

一直以來,我的性格有一部分對於「未知」還是會有情緒的波瀾,例如擔心、害怕等等。

回來看了一下 Agenda,的確整個絲滑感不如 Apple Notes,但從其他層面上來看,使用起來是一樣的。

同時,我重新回顧了一下紙本筆記,看了一些 YouTube 子彈筆記的影片,大概知道,紙本筆記將會成我重要的一環。

持續的修改一些自己的使用流程,慢慢地記錄與分享。

May 31, 2025

這兩天趁著端午假期,我沒特別安排什麼事情,基本上就是花了很多時間,重新整理了自己。

昨天休息到今天,我的內心忽然產生了一股憂慮感覺,雖然我自己的確是常常有這種憂慮感覺,但是今天的感覺是非常強烈的。

好像是因為自己都沒有產出,或者應該說對於六月份的很多事情都還沒有掌握度。

所以我在今天下午,決定簡單粗暴的在 2025年5月的最後一天,大清理。從數位面開始,然後一路延伸到物理面,希望在6月8日前一次做完,因為中間有四天要去日本。

May 03, 2025

整理房間

這次整理的方式是採取「從無到有」的核心概念,先把要整理的區域清空。

把空間空出來後,找到真的想要放上、能夠有位置的物件,才真的讓他回到位置之上,預想上會丟掉很多東西,但我想想好像的確是該到了這個階段。

11:30 AM:L桌的 1/2,工作區完成。

延續上次的第一期工程,今天繼續把主要的工作區塊整理一下。

目標是騰出足夠的空間,留有空白讓手腳與思緒足夠伸展。

移除了原木的螢幕架,使用金屬電腦架部分架高螢幕,同時把電腦以傾斜的方式放上。

工作區有 iPad Pro 當作 Macbook Air M1 的延伸螢幕,同時另一區有第二個 28 吋螢幕可同不收看電視或外接使用。

保留當年在東京辦公室上班的歲月,於東京車站星巴克找到的 Made in Japan 的東京紀念杯,放置在生命之花圖樣的奧剛(Orgone)杯墊之上。

桌面出現大片的空間,感覺乾淨、清爽以及自由。

整個空間只剩下單件物品,桌面清爽許多。
整個空間只剩下單件物品,桌面清爽許多。

每一天更新十三月亮曆星系印記。
每一天更新十三月亮曆星系印記。

02:50 PM:另外 1/2 清出大面積空間,桌面整理完成。

桌面是今天最主要的目標,忽然發現自己桌子本來堆放了很多「完全」可以不需要放置在桌上的東西。

這次採用的策略是拿一個大袋子,把桌面上的東西都丟進去,然後再挑選需要放回桌上的。放著、放著,發現要放回來的很少。

我很喜歡用 VBL 年曆架組起來的插卡區,剛好那天去參加對立而已映後見面會,拿到紀成澔 Nelson 的小卡,插在上面真好看。

最後,發現有一些是需要寄出去,或固定每天消耗的,例如中藥,就找了一個 IKEA 的小盒子,把東西都收納在其中。一眼可見,也能固定清理,盒子不大,如果滿了出來,代表是時候整理盒子內的東西。

L 桌的另外一區騰出大面積的桌面跟放置一個暫存盒
L 桌的另外一區騰出大面積的桌面跟放置一個暫存盒
雙螢幕、雙設備的工作區模式,同時具備看電視休閒的功能。
雙螢幕、雙設備的工作區模式,同時具備看電視休閒的功能。
整理的時候邊看著 BL 劇對立而已
整理的時候邊看著 BL 劇對立而已

05:30 PM 洗車

我自己真的是蠻愛洗車的,雖然換到休旅車後,洗車都要用到梯子,但是能夠專心做一件事情,然後馬上就有成果的感覺真棒。

下次要記得體醒自己擦防蚊液。

Apr 29, 2025

今天重新想了一下筆記系統,這幾天重新回歸使用 Agenda,有一種慢慢摸索出來的感覺。

大致上的規劃如下:

Productive System (Input & Evolve)
├ Saved Filter: Projects + Tags + Status
├ Projects 長期維持的項目,分類是以長期目標基礎|往費曼的12道問題前進
│ ├ 工作
│ ├ 財務管理
│ ├ 健康管理
│ ├ 心靈管理
│ └ 生活管理
├ Assignments 短期規劃的項目,分類是以項目性質為主。
│ ├ 旅行
│ ├ 信用卡
│ ├ 航空與飯店
│ └ 學習
└ Database 極少更新的項目,分類以館藏收納查找為概念。
Writinng System (Output)
├ Journal 習慣培養 -> releasesapp <- Agenda
├ Blog 經驗重構 -> blot.im <- MWeb Pro
├ Wiki 知識歸納 -> blot.im <- MWeb Pro
├ Documents 教學轉化 -> eniston <- MWeb Pro
└ Novel 文學創作 -> eniston <- MWeb Pro

Apr 15, 2025

把筆記或者說生產力筆記轉換到 Apple Notes 的計劃,暫時要宣告失敗了。

最大的原因是,我在這個月開始搬移之後,發現我的整個筆記系統出現嚴重的「停滯性」,我甚至可以很長一段時間不用,而當想要用的時候,卻有點「不想」的感覺。

反覆思考的結果,慢慢知道在簡單上面,Apple Notes 看起來達到需求,卻也因為過於簡單,我又掉進去「設計」這個陷阱之中,思考要如何好好設計,並且能夠順利地完善自己的系統。

但其實,這樣的做法跟原本我就在使用的 Agenda 看起來是非常類似的,如此一般,我又先把自己的生產力系統跟短筆記系統,回到了 Agenda 之上。

本篇日誌在 Agenda 完成。

Apr 13, 2025

過去一年的時間,我的生活好像有一種固定的規則,也可能因為這樣所以多了很多能量,以至於花了很多在內耗之上。

對於內耗,我一直都知道,而且幾乎是在各種層面都會出現。

有一些是顯性的,例如徘徊在 不同的筆記軟體之間,或者對於許多生活項目都設定在待定的過程。

也有一些是隱性的,把自己跟世界中間放一層薄膜,嘗試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身外的人、事、物。

Apr 09, 2025

大概是四月的時候,才認真的確認把主要的生產力跟筆記軟體轉換到 Apple Notes 之上,前幾週或者應該說今年以來的幾個月,都會不自覺在 Agenda 跟 Apple Notes 之間跳動,然後不時地看看其他軟體,例如 Craft。

終於在四月初的時候下定決心,也讓生活啟動了不同的步調。

不時的每一天還是會有一段時間思考,到底為什麼會選擇 Apple Notes,也慢慢梳理出來一些對於 App 使用的想法。

今天思考到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產品的成熟度。

產品成熟度,在幾個使用體感上面會非常明顯,尤其是在 bugs 的感受程度。

老實說 Apple Notes 目前的版本(Mac 4.11 / iOS 18)能使用的功能有限,但相較於會在使用期間一直發現 Bugs 的情況,例如 Agenda 跟 Craft,現在的選擇了流暢體驗最為重要。

Mar 27, 2025

我常常不自覺得陷入一種內耗的過程。

其實,我個人非常明白這一點,但不知道是因為享受,還是因為真的已經習慣,所以在內耗的過程中,總是覺得有價值的,總會思考,應該沒有什麼不好吧!

但實際上,是真的會帶來極大的影響,不僅是身體層面,而是在時間這個尺度上面,明明一天就過去了,為什麼我卻感覺自己一事無成。

開始會不自主地陷入低潮,因為,明明希望做了很多事情,實際上只是「想」了很多。

想,是沒有實際作為的一個動作,只是產生了很多「我以為」,這種幻覺般的存在,感覺有在做決定,其實多數時候只是又原地踏步,假裝自己已經走了幾公里。

Mar 25, 2025

Kin 1 磁性的紅龍,重新歸零,讓我們回到大地之母的關懷,擁抱屬於自己的本能與根性,為未來的開展留下更多的可能,展現承擔未知的勇氣。

中斷了一天的日記,是因為自己心情好像真的很不好!

因為我好像為自己一個長久的問題,找到了解答。

問題是:「什麼是快樂?」

近一步延伸出來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我不太感覺得到快樂?」

我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因為原生家庭很大的因素,就是我們這一代(七年級生)的父母,在帶領跟教育我們的時候,很少是以「快樂與否」為健康長大的標準。

多數時間,我們成長標準是容易感覺跟量化的指標。

最通俗的應該是「數字化的指標」,例如考試考幾分、家庭的資金流/存量、工作職位等等,這種立見高下的判斷機制。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高分好像成為了必然的「好」,卻也在世界上行之有年。

再往下看,就是「安穩」這個指標,例如吃飽、喝足、穿暖以及乖巧。下意識的認為有達到這些條件,就是一種圓滿,自然會健康的成長下去。

長大,似乎在我們父母的那個世代,是最重要的事情,對於小孩唯一的期許。

在我印象所及的人生之中,從來沒有從父母的口中,聽過「你今天快樂嗎?」這道問句。其他類似的情感形容詞,最高級別應該就是「玩得開心嗎?」之類的,但並不會在日常發生,而需要掛在有去玩的前提之下。

似乎,開心、快樂在冥冥之中,需要被一件特別的事情驅動,發生了什麼,才能夠有快樂與開心的感覺。

我知道,我不自覺的被這樣的公式設定了!

所以不能夠自發性的快樂,應該要發生什麼事情才能快樂。這樣的公式,讓我對於快樂這個感覺,通常是跟事件連結,但不代表當下的情緒真的屬於「喜悅」的情況。

默默地,誤會自己做些什麼事情會覺得快樂。但卻也嚐到了邊際效應遞減的情況,第一次或許可以有很強的情緒反應,但越來會越少。

可以舉例的應該就是旅行吧!

第一次去旅行,開心、快樂、喜悅、滿足。第二次,還可以。然後一次次的,邊際效應遞減。

內心不自主的感覺,旅行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為什麼我卻沒有「內心喜悅」的感覺!

原來是因為,我以為旅行是快樂的,但其實,不然,快樂從來都不應該「只」跟事情連結,應該是更屬於我們自己內心自然波動。

想到這裡,我真的只能用「細思極恐」來形容。

Mar 23, 2025

因為想要開始極簡化的生活,所以重新設計的自己數位系統,簡單留下需要的,專心使用看看。

另外一個也是在都有 LTD 方案,且已經都購買的情況之下,發現最精省的方式。

最重要的從來都不是軟體有多強大,而是我們能怎麼組合成自己要的內容。

Apple Notes 在這輪淘汰的原因有三:

  1. 排版,我實在無法接受中文排這麼醜。
  2. 支援度,複製貼上後很容易跑版。
  3. 不夠便捷,需要使用很多手勢或者滑鼠操作。

本週,完成斷捨離,從數位以及實物層面,都在週五前完成,然後每天記錄一點點。

Digital Garder v10 at 2025/3/24
Digital Garder v10 at 2025/3/24
Feb 19, 2025

因緣際會,有機會從 Senior Management 的分享中,學習到許多。工作法則的四大要點:

  1. Preparing。 
  2. Came in on time。
  3. Finish your job。
  4. Answer the email。

原來,做好工作沒有特別其他的方法,只是簡單的每一天都把自己的事情往下做,就是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而一份工作想要做的持久,必然會需要有一點分配:

  1. 95% BAU。
  2. 5% unexpected。

樂於接受未知的事情,因為這是一份工作上的必然。我自己最深刻的體會,也曾經跟人分享過,BAU 是支持你每個月拿到月薪的是重要關鍵,而 unexpected 則是讓你往下一個階段,不論是薪水或者陞官的重點。

而在工作方法上,則有些很實際的建議:

  1. To do list。
  2. Dividing in categories。
  3. Deal with the difficult things first。

老生常談,但是要做到卻真的很難。我自己實驗筆記術很長一段時間,但真的要落實到生活中天天使用,有系統的使用,想來必須繼續邊走邊學。

最後,如果要問工作上對自己最大的啟發,大概是以下三點:

  1. Keep learning & understanding the others (by asking questions)。
  2. Well organize yourself。
  3. 10% park for what you’re passionate about。

紀念如沐春風,醍醐灌頂的一天。

Feb 17, 2025

最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寫作」到底是什麼?又為什麼要寫作。或者應該說,究竟文字可以產生何種魔力,來幫助自己穿梭現在、過去與未來。

好像始終相信文字跨越時間的能力,也相信其可以帶人們到更遠的地方,只是近幾年來,始終找不到那種堅定出發的動力。

多少是因為數位時代的影響吧!

注意力變得比較短暫,生活的破碎化,也減少了需要深層思考的時機,近一步的寫作呼應到生活的片刻,也相對應的弱化了許多。

雖然看了許多文章,從筆記、寫作的角度,切入不同對人生的影響,但真的記下來的也是沒有幾篇,不過好像心中總有一個概念。

剛好看到胡涂說〈為什麼寫作?〉這一篇文章,裡面提出了寫作跟人生幾個重要的碰撞點,又喚起了內心那種記住的情緒。

1. 對現實世界建模。寫作作為對認識世界的建模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世界的界限在哪裡,並充分運用邏輯來描述已知世界。這對於每個人都是有意義的,因為每個人的世界都是獨特的世界。

2. 訓練自己的思考。寫作本身是件困難的事情,因為要寫好的話需要清晰的思考,正如文中引述計算機科學家萊斯利·蘭波特所言:「如果不通過寫作思考,那只是以為自己在思考。」

3. 記錄自己曾經的思想。沒有文字記錄的事情,哪怕有照片和影像的記錄,卻只能記錄自己曾經的外貌和表象。文字的記錄,讓我可以在時光隧道中穿行,正如博爾赫斯所說:「我寫作,不是為了名聲,也不是為了特定的讀者,我寫作是為了光陰流逝使我心安。」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