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eases Logo
Jan 31, 2025

今天趁在做有氧走步的時候,看了許多關於 Apple Notes 的影片,加上自己前陣子的使用心得,在快速、簡便的基礎之上,Apple Notes 的確是最優選,所以將它放回來。

因應 Apple Notes 加入,Craft 在我的流程之中,原本的 Content Center 功能,就會被 Apple Notes 跟 MWeb Pro 取代。

Apple Notes 主要承擔快速筆記跟內容草稿的部分,而要發布的內容,將會統一先由 MWeb Pro 進行編輯後,依照不同平台的特性,轉貼在不同的平台之中。

  1. Blog(https://eyewithouts.com):Hyvor Blogs。
  2. Journal(https://eyewithouts.com/journal):Releases。

其他還有相關內容規劃都還沒有出來,而原先的 Wiki 內容預計將會使用 eniston,但尚在等待一個中文支援的修正,同時也讓我有機會重新思考 Wiki 如何布建。

My Digital Garden v8.0, as of 2025/1/31, design by SimpleMind Pro
My Digital Garden v8.0, as of 2025/1/31, design by SimpleMind Pro

Craft 昨天我經過幾個嘗試,回到我實際的說明,的確不適合當作 Content 編輯器,因為他無法複製貼上圖片。

我嘗試打昨天的日記(Journal)並貼上在 Releases 後,發現圖片並不會跟著一起貼上去。這一點也是引發目前先移除在這個流程的原因,我的繳費週期為每月 1 日,預計若二月份持續維持低度使用,將停止付費。


在這樣的工作流之下,我給了自己一個任務,把 Apple Notes 裡面的內容清整一下。就把放置未讀的清單整理完成,有幸看到一篇跟昨天思考點很像的文章〈困境與抉擇〉,卻又延伸了更長到人生的成就之上。

Jan 30, 2025

今天看到了幾段很棒的影片,讓我從混沌的思考過程中,有種被雷打到後醒過來的感覺。

如何在做困難決定時不糾結? ► 聽聽哈佛教授怎麼說 - Dr Ellen Langer 埃倫·蘭格(中英字幕)

因為這幾天都設定些斷捨離的目標,其中包含了做很多不同的決定,不知不覺掉進一種窠臼:

  1. 以為能做出最好的決定。
  2. 期待每個決定有最好的發展。

影片中提到了一件事情,一個人只能過一種人生,所以當你做完決定後,是沒有辦法用未被選擇的方案,重新體驗一次人生。

而我們,在現況的不好時,會不經意想說:「如果當時候選擇那個方案就好了。」

真相是:這個思考點,毫無意義。因為我們無法驗證,沒有辦法去確定我們會過得更好,也不知道是否會過得更壞。

所以,回到當下。

聽起來非常老調重彈,但卻才是最真實的情況。

之所以說,我忽然醒過來的原因是,我這個月以來,一直在思考建構自己的數位花園。

My Digital Garden v7, as of 2025/1/30, design by SimpleMind Pro
My Digital Garden v7, as of 2025/1/30, design by SimpleMind Pro

都已經改到第七版本了,漸漸想法愈來愈完整。

同時也因為看到一篇文章〈Simple Things Should Be Simple〉提供了我對金錢的想法,不是因為相對價格的便宜,而應該是重新評估「真實的需要」。

到這邊,我慢慢地重新思考,並體認到 Craft 既有的功能,我可能不會是用來做任務管理,但是當作內容編輯的 Hub,是一個相對理想的。

中間測試過複製 Craft 的內容,貼上在 MWeb Pro 之上,整體轉換到 Markdown 的體驗,滿意度大概有八成。

同時,我也重新思考「內容發佈」這件事情。

屏除了一個平台囊括大部分事情的想法,把已經購買平台重新定位,回到「發佈」這件事情之上,把文章發出去,比每一天思考要在哪邊發送,卻沒有發出任何東西好。

Jan 29, 2025

☀️

整理清單的時候看到收藏或這一段影片,台大中文系歐麗娟教授說的一段話,節錄如下:

我覺得這是任何的知識份子。
之所以叫做知識份子的原因。
不要以為當了大學生就叫做知識份子,
請不要侮辱這四個字,沒有。
你關心過這個世界嗎?
你為了這個世界的更美更善,
你付出過怎樣的努力?
不去想這個問題,
根本不配做一個知識份子。

Jan 28, 2025

☀️

年夜飯,很有趣。

因為在桌上你會看到很多不同人人性,包括了每一年是誰回來參加的呢?

Jan 27, 2025

☀️・Taichung

在台中不知道是因為地理上的距離,還是真的有很大的差異,體感上真的跟在台北不同。

今天給自己的目標是數位斷捨離,整理自己的 Wiki。

想要建構自己的 Wiki,那個臨門一腳是因為看到陳倉頡的 Wiki 設置,簡單、輕快地好像跳躍在他的大腦之中,跟隨的他的思考去理解所有的脈絡。

期間試過好不同的方法,例如使用 Apple Notes 配合 Montaigne、Alto.computer 來發佈,或者是使用 Craft 美觀又華麗的發布功能,或者是高度客製化的 blot.im,都覺得好像可以。

經過一陣子體驗,最後回到了 UpNote,雖然我始終不喜歡 Electron,但以 Wiki 結合發佈(Publishing)來說,目前使用起來真的是最合適。

  1. 直覺的雙向鏈接。
  2. 一鍵發佈後,自動連結。
  3. 可以決定是否發布,取消發布亦然。
Jan 26, 2025

⛅・Taichung 

認真地讓自己好好放假,也是一個很好的練習。

Jan 25, 2025

⛅・Taichung

這次的新年,因為 02-08 為補班日,所以連再一起後有九天的年假,以前總是會在年假許下許多雄心壯志,然後在年假快要結束的時候,才發現壯志未酬。

但我想今年,或許可以做一點不一樣的事情,例如就每天做一件事情好了,但反覆地回到一個主題,然後「好好紀錄」,所以我想要在「斷捨離」,然後每天做一件事情。

  1. 1/25 將房間內的書桌與書櫃區整理乾淨,並維持地板整潔。
  2. 1/26 好好的讓自己放鬆休息。
  3. 1/27 數位斷捨離一:梳理自己的 Wiki。
  4. 1/28 除夕好好過年,整理書桌房間環境。
  5. 1/29 數位斷捨離二:梳理自己的 Blog。
  6. 1/30 實體斷捨離:收納空間整理。
  7. 1/31 數位斷捨離三:整理 Apps。
  8. 2/1 重啟新局一:2024 年總覆盤。
  9. 2/2 重啟新局二:2025 年新開盤。

先這樣制定,每天再來看看有什麼變化。

Jan 17, 2025

慢慢開始思考 2025 年的計劃,總是會被一些 𝕏 的文章激勵到,例如下面這一篇

5 things you will never regret:
 
1. Building a side project
2. Landing your first customer
3. Reaching your previous salary
4. Walking away from a miserable job
5. Taking a vacation to celebrate new you.
 
None of this is easy. But damn, is it rewarding.

Jan 16, 2025

收到一封電子報,其實主要是在推廣課程,但看了一下,好像可以依照標題自己來做一個全年度的計劃。

January – Clearing Your Workspace

Start fresh by decluttering your physical and digital environments. By the end of the month, you’ll have a clean, inviting workspace that energizes and motivates you.

February – Organizing Information with PARA

Learn the PARA Method (Projects, Areas, Resources, Archives) and create a tailored structure that ensures everything you need is exactly where you can find it.

March – Choosing Your Tools

Confidently select and adapt tools to fit your needs, whether you’re building your system from scratch or refining what you already have.

April – Streamlining Communication

Eliminate inefficiencies and create workflows that make emails, messages, and team collaboration effortless.

May – Getting Things Done

Develop reliable systems for managing tasks, reviews, and calendars, so you can focus on your highest-impact work.

June – Starting & Following Through on Projects

Master project management essentials—break big projects into manageable steps and consistently deliver results.

July – Resetting Your System at Mid-Year

Recalibrate your systems, refine your workflows, and set yourself up for a strong second half of the year.

August – Leveraging AI

Explore how AI can enhance decision-making, automate tasks, and supercharge your productivity.

September – Running Effective Meetings and Calls

Learn how to design and lead meetings that drive action, clarify objectives, and foster collaboration.

October – Building Your Internal Knowledge Base

Create actionable SOPs and a knowledge base that simplify delegation, onboarding, and team intelligence.

November – Optimizing Your Tools

Fine-tune your toolkit to align with your goals and prepare for the challenges ahead.

December – Reviewing Your Year & Planning Ahead

Reflect on your progress, celebrate your wins, and plan for the future with clear goals and a stronger system.

Jan 14, 2025

今天感冒很難受,晚上一直都在滑手機,不知不覺兩個小時過了。

爬起來電腦前面,就看到這篇震撼的文章,講得真好。

Vova (@entrpswn) / X

Jan 12, 2025

☀️

這樣的天氣,很適合什麼都不做,拿著一個毛毯,放空自己。

經過幾天的思考,重新整理了一個簡單、新的架構,發現好像又可以回到 Agenda,將專案以及生活回歸到一個本質「文字」,然後用筆記主導進度。

認真想想 Agenda 其實有許多讓我思考的點,所謂的思考,就是好像沒有這麼好的挑戰,例如:

  1. 處理中文效率差。
  2. 多裝置同步的速度較其他手上軟體(Apple Notes、Craft、UpNote)都差。
  3. 處理長文效率差。
  4. 無法直接發佈筆記分享。

但是,卻有一些優點,讓我覺得這應該是目前最能夠幫我開展系統的工具。

所以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反反覆覆之後,開始重新回到 Agenda 上面,管理所有自己的一切事項。不過有最大的改變是,我現在沒有使用子彈筆記系統,而是更專注在專案的管理。

Jan 06, 2025

早上發現車子的引擎蓋有一個小小的落漆,看起來比較像是被小石頭攻擊到,因為傷口呈現乾淨俐落。記得過去我也有相關經驗,這一次的想法就成熟多了,看到裡面應該是銀色的合金板,沒有鏽蝕的跡象,想著下次保養的時候記得點漆。而如果真的很嚴重或者感覺上非常不舒服,那就是未來送去引擎蓋烤漆。

老實說,漸漸能夠理解,對於我自己的成長是這樣的,經歷過一件事情,理解到解決方法,然後轉向下一個目的地。

**

認真的看一篇英文教學文章,討論 wish 跟 hope 的差異,內容很豐富,但是總感覺型文上面難以閱讀。網路閱讀型態看起來已經改變,漸漸地行文方式也要有所對應。

**

收到一篇電子報,點出了自己知道但是遺忘的兩個觀點。

培養習慣的重點在於「出現(show up)」,持續力不在於我們選擇明天要不要放棄,而在於我們是不是提醒自己每一天都在出現。

Two rules to help you be consistent with exercise this year:
 
Show up.
You can quit tomorrow.
 
Repeat.

剛好想到看過的一篇文章,回顧幾往往設定很多「提醒」,但其實都沒有以「出現」為一個依歸,例如:我設定每天晚上 8:40 要寫日記,但其實那時候的我沒有規定自己出現在「可以寫日記的情境之中」。

**

簡單的事情容易忘記,而所謂的慣性就是建立一點自己的規則

我總是覺得自己有種天生反骨的性格,對於規則這個詞彙,內心會不自覺得反感。但到了一個階段,又嚮往著一種很有基礎的生活。是時候,幫自己做一點基礎建設(basics)了吧!?

Stick to the basics:
 
Be reliable.
Do your job.
Speak for yourself.
Outcome over ego.
Focus on the details.
See challenges as opportunities.
Go to bed smarter than when you woke up.

Subscribe